明代的海南岛,文教日盛,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但是,由于海南岛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海峡,天堑是险途,很多人没有来过琼州,于是对这片热土充满了好奇之心,尤其是对于文人,充满神秘感的海南让他们放飞了无限的想象力,琼州也因此成为很多小说作品的“大背景”和“大舞台”。
明清两代的各类小说中,涉及海南的不在少数,一些作者还是文学史上的大家和名家,如施耐庵、袁枚、蒲松龄和李渔等。遗憾的是除《钟情丽集》可能是丘濬的作品外,海南本土文人创作的小说十分少见,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寻味的文化现象。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期,也是海南文化鼎盛期,本土文人有诗文别集传世者不在少数,琼剧在明代也已经出现,惟独在小说领域,海南文人一直缺乏建树。究其原因,或许与小说边缘化的文化属性以及海南文人崇尚主流文化的心态有关。
01
丘濬可能写过小说
在明清小说史上,与海南历史文化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首推《钟情丽集》。这是一部在明代问世较早、影响甚大的中篇文言小说,曾被收入多种十分流行的小说选本。明代奇书《金瓶梅》正文前的欣欣子《序》,专门提到“邱琼山之《钟情丽集》”,可见其在文坛上影响之大。
▲《钟情丽集》相传为丘濬的作品
《钟情丽集》的作者相传为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丘濬。丘濬是否为《钟情丽集》的作者,目前学术界尚存有争议。但《钟情丽集》本身与海南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
《钟情丽集》文中有大量对海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描写,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时代特征。《钟情丽集》将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搬演到海南,并在文中一再宣称“琼南人物倾天下,才子佳人两无价。吴门越里何足数,蓬岛瑶池此其亚。”“天香国色产南国,不让中州独专美。”这不仅是对小说中辜辂、瑜娘这对才子佳人的赞美,更是对海南文明进步的歌颂。
《钟情丽集》为表现海南文风之盛,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被后世视为“诗文小说”的代表。万历《琼州府志》卷三《风俗》云:“明兴,道化翔洽,文教四讫。今不患其不文也,特患文之太过,流而弊耳。”《钟情丽集》的文体特色,正是明代海南文风的折射。
海南人爱诗,时至今日,还被称为“诗歌岛”,这种风气可谓由来有自。
02
海瑞“走进”公案小说
经历了明前期海南文教事业的大发展之后,至明代中期,海南文化的发展步伐已经基本和内陆地区同步。正如丘濬《琼山县学记》所言:“然今日衣冠礼乐之盛,固无以异于中州。”一方面,海南文人极力融入中原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内地文人对海南本土文化缺乏了解,于是,海南文化逐渐被大陆文化所“同化”。当然,这种“同化”,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同化。海南文化依然葆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只是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