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生动鲜活的金华方言你还了解多少
TUhjnbcbe - 2021/6/16 19:13:00
《聊斋汊子》时隔30多年后再版,引发关于民间故事与语言的思考十二月的铜钿六月的雪;一根草有一滴露水应;麻雀哽佛豆……

最近有一本书时隔30多年后再版,书名让人有些云里雾里:《聊斋汊子》。

这本书和《聊斋志异》有关?“汊子”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可能要让蒲松龄老家的人来回答:在山东,“层层岭、重重山”的沂山一带,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叫作“聊斋汊子”。

所以,《聊斋汊子》是一部民间故事集,如果要加上一个定语的话,那就是“了不起的民间故事集”,它和《聊斋志异》一起,被称为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的代表。作者董均伦、江源夫妇,则被认为是“最后的采风者”。他俩从年开始,走进沂蒙山深处,“行万里路,找千人谈”,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采录故事,《聊斋汊子》就是几十年采风的结晶之作。他俩搜集和改写的民间故事,曾经被翻译成日文和德文出版。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聊斋汊子》里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有一些故事还可以与《聊斋志异》形成互文,比如《狐狸媳妇》,与《聊斋志异》名篇《婴宁》对照着看,就非常有意思。《婴宁》说的是一个叫王子服的书生,外出踏青时遇见一名女子,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王子服看得发呆,婴宁对身边的婢女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接着,“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留下一个经典文学画面。《狐狸媳妇》也有一个类似场景,不过,全然是与蒲松龄不同的风格。书里的男女主人公是乡土气息十足的名字:大壮和二妮。春天的时候大壮上山砍柴,忽然背后有人大笑起来,“笑得又响亮,又脆快”。回头一看,石壁下两个年轻女子,一个穿红,一个着绿。穿红衣裳的闺女爬到石壁顶,“弯腰折了满满的一抱梅花,直起腰来,见大壮看她,咯咯地笑着,把一枝梅花向他扔去”,结果不偏不倚,梅花正打在大壮的头上……同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一个风流蕴藉,一个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作者说在采风过程中,屡屡被各种民间讲述所打动:“民间尽管是幻想中的狐仙妖魔,可枝枝叶叶的情节里,却充满着现实的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好像故事中说的都是实有其事,如同发生在你身边。”这让我想起以前采访过的一个盲艺人。他叫李世林,是唱鼓词的。他不认识字,但是脑袋里储存了七八十本鼓词唱本,唱词内容多为戏文或者古典小说。这些唱本,最短的也要唱五六个小时,长的可以唱上五六十个小时。他说,鼓词唱得好不好,还要看你会不会“化”。就是说,要把小说里的文言“化”成方言,既要通俗易懂,还要形象生动。这是一项技艺,可惜现在似乎渐渐失传了,就如同那些渐渐失传的本土民间故事。现在的孩子对于民间故事已经显得陌生了。在他们的阅读书单里,更多的是来自国外的奇幻小说,而那些来源于农耕时代、来源于土地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心理距离已经略显遥远。何况,市面上现在好的中国故事读本也乏善可陈。

30多年后再版这本民间故事集,也许出版者也有一种让现在的孩子重新看见民间故事的用意。正如作者说的:“张果老倒骑毛驴的寓言,说明了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既要往前走,又要向后看。向后看也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眼前的路都接连着过去的路。”

生动的语言来自民间读《聊斋汊子》,印象深刻的还有故事里的生动语言。这里随便选取几个例子。比如形容欢喜的:“喜得拍手拍掌的,把下巴骨探到了李朋的眼前。”形容地方大:“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一片好马十天也跑不到头的大平原。”形容日子过得飞快:“也真是日去月来,大秋觉得打了个花儿的便到了年根啦。”形容一个人的性格:“人都说白杨的树干直,也没有连生的性子直;人都说柏树的木质硬,也没有连生的脾气硬。”很久没见到这么鲜活而有表现力的表述了。在序言里,作者自述:“这些年俺体会最深的,是民间文学离不开群众的口头语言,像青树离不开泥土,彩云离不开朝霞一样……搜集故事需要深入生活,学习群众口语中的精华,也需要到生活里去。”如果是山东本地的读者,读起这些故事来应该更有感觉。不可否认,语言有地域性,而今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地域特征也在和民间故事一样渐渐流失。通过这本书,可以反观一下自身:对于方言中那些生动鲜活的表述,你还了解多少?比如,我们都熟悉“口蜜腹剑”这个词,却不知道方言里也有类似的“古话说”:金华话是“砂糖口,剃刀心”;永康话是“砂糖口嘴剃刀心”。耳熟能详的“纸包不住火”,也可以用一句永康古话形象表达——藕荷叶包铁钉。方言里还有很多形象表达。比如金华话里的“十二月的铜钿六月的雪”。十二月的铜钱像六月的雪一样难得,这是让大家花钱时要懂得节约。“一根草有一滴露水应”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谁也不用为谁担心。“各师各法,各殿各菩萨”这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麻雀哽佛豆”形容拼命去做某件事。永康土话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有趣形容。奉承吹捧别人叫“戴稻杆纱帽”;形容一件事情繁难是“剥牛”般;“铜钱窟窿翻筋斗”用来比喻见钱眼开……以上这些例子,来自手头的两本书:《金华古言话》和《永康话与永康文化》。前者由金华地方文化研究者张根芳编写,后者是一些关于永康话研究的文章辑录而成,都值得好好读读,会让你对方言产生新认识。

在《金华古言话》的编写缘起中,张根芳写道:“城市化的趋势让我们的语言越来越趋向汉语普通话,方言离孩子渐行渐远,方言将面临远离人群的危险,如何保留方言,特别是方言中语言精华的搜集整理,将成为文化人的重要课题和责任。”而如果有人能萃取方言中的语言精华,用来讲述金华本地的民间故事,那真是善莫大焉。

?文章来自《金华日报》年10月30日A10版,作者王健记者章果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动鲜活的金华方言你还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