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烛之武退秦师有待商榷的两个注释
TUhjnbcbe - 2021/8/14 15:18:00

其一,“臣之壮也”之“壮”

教材注释:我壮年的时候。

笔者认为,教材注释不够准确,也不符合语境。“臣之壮也”之“壮”,应与《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之壮同义,应指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同于壮年。

此处宜理解为“我年轻力壮的时候”,这样理解,更符合语境。下文言“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想要表达的是对自己“年轻力壮”时未被重用的不满,可见,此处的“壮”是相对于“老”而言的,是相对于“年老体衰”而言的。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壮年:三四十岁的年纪。古文中“壮”表年龄,有特指与泛指之分。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言丁壮也。”

以上为特指,特指三四十岁的年纪。

《论语·季氏》“及其壮也”皇疏:“‘壮’谓三十以上也。”

此为泛指。

泛指又有多种情况,从二十以下到三十以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不是少年壮年,而是泛指年轻的时候。

《国语·晋语七·悼公》:“午之少也,婉以从令(韦注:少,稚也),游有乡,处有所,好学而不戏;其壮也,强志而用命,守业而不淫;其冠也和安而好敬,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韦注:此壮谓未二十时)。此“壮”介于少、冠之间。

《晋语九》:“方臣之少也….及臣之壮也…及臣之长也…”,此“壮”介于少、长之间。

《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李贤注:“壮,少也。”《晋语九·昭公》:“(董安于)对曰∶‘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前世,立义于诸侯,而主弗志;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及臣之长也,端委鞸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这里少壮对举。

《韩诗外传》卷七:“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王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下之*,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成王壮,周公致*,北面而事之。”这“壮”相对于幼而言,今言长大成人。

可见,古文中的“壮”之义与现在不同,当视具体情形而定,不可望文生义。

理解文言,应结合上下文,应结合语境来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其二,“夜缒而出”何解?

教材注释: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依此注释,“夜缒而出”的主语是“人”,那么,是守城之人,还是烛之武自己?

如果是前者,则为“他缒”,“缒”“出”为使动用法,后省去宾语“之”,代烛之武。

如果主语是烛之武,则为自缒。

杜预注:“悬城而下。”杨伯峻注:“以绳系之垂而出城。”译“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皆为自缒。

《说文》“缒”下引《左传》襄十九年“夜缒纳师”,亦为自缒。

《聊斋志异·古瓶》:“淄邑北村井涸,村人甲、乙缒而淘之。”《阿宝》:“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也是自缒。

自缒与他缒之别是前者更易保密,自缒更合理。

综上,教材对“夜缒而出”的注释是不够准确的,从保密的角度来看,烛之武“自缒而出”,神不知*不觉,更为合理。当然,还要考虑,垂然老矣的烛之武是否有能力“自缒而出”?笔者想,这大概不是什么问题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烛之武退秦师有待商榷的两个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