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童读书会
第37期
有这么一本奇书,书里尽是神仙狐*精魅故事,却屡屡被众多文学家提起。郭沫若说:“写*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说:“*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这本书的魔力到底是什么?且看看大大童的精彩讨论吧。
大大童的第一次线下讨论
时间:年5月10日
参与:空桐、小吱、思远妈、果妈、家卿妈、意扬妈、佳琪佳瑶妈、云起、铂凯妈妈、深呼吸
记录:云起
摄影:小吱,果妈,深呼吸
道不尽的聊斋
说不尽的故事
#1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题带有极强的男权思想,书中的女性几乎都是从属地位并无条件付出,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它呢?
男权思想中国自古就有的,不是这本书才体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男权思想。中国的文学从春秋开始“红颜知己”“红袖添香”及“同性恋”一直都有描写。
聊斋是落落不得志的“士”大夫的作品,士是中国的最高阶层。那个时代的士是不作为的,明清时期的士族阶级与唐代的士族阶级完全不同,《唐传奇》中的男士与聊斋的男性形象完全不同。
不仅仅是中国,我们看国外的故事,《童话故事选集》,读完之后就有一个感觉,全世界都有一个通例:有一个阶层都是固化的,其中的角色与聊斋的故事中的主角并无二致:就是这些主角无论多么潦倒,都有神仙*怪来相助,也有类似《聊斋》中那些无私奉献的女性。
这本书中有非常多的奇思妙想,书中包涵了很多精华,值得细读。《聊斋志异》另外一个主题就是对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考试的批判。蒲松龄19岁参加应试,后屡试不中,71岁才成岁贡生。聊斋为他的“孤愤”之作,作为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很多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另外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不加入意识形态的问题,聊斋是丰碑级的作品。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其实远远不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是女性的视角。
#2
对于这类文言文的故事,孩子们似乎兴趣不大,孩子如何读聊斋?《聊斋志异》被选为初中的必读之书,选它的意义何在?
孩子们阅读聊斋,可以从绘本开始,或者读一些好的白话文版的,有了兴趣之后再挑选几篇《聊斋志异》一起细读。孩子们刚好可以进行主题性的对比阅读,也推荐评书版的。
#3
同一天晚上孩子们似乎都没有被吓到,原因何在?
(此话题讨论热烈)
现在的孩子们对于这类所谓的*怪故事早就不觉得恐怖了,他们现在接触到太多类型的恐怖书籍和影视作品。如现在流行的《盗墓笔记》、心理类型的《无人生还》《隐秘的角落》等。孩子们已经不相信*了。孩子们往往心中无*,自然不怕*了。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天晚上几个戏精都没来,缺少营造气氛的人。
有几个年龄小一点的还是觉得害怕,对于大孩子们来说,现场的气氛还需要加强,配以音乐效果。或者让家长们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不是孩子们自己讲。
#4
文言文类的古典书籍对于我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和隔离感,是否需要阅读?如何读?
观点之一:文言文是一种已经失去生命力,死去的语言文字,就如同中世纪欧洲的拉丁文一样,文艺复兴后就没有人使用了,各国开始用各自民族的语言,它们就是已经死去的语言了。学了文言文这样的所谓传承有意义吗?应该如果让孩子们去学习文言文,值得深思。
观点之二:文言文毕竟是我们祖先一直使用过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依然值得细细品读。
#5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为何人不如*?
我们当中有好几个人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过比较特殊的体验或亲眼目睹过一些奇怪而无法解释的事情,因此对*的有无会有疑问。
用“科学”的理论解释就是量子能量的存在,量子能量之间彼此会产生联系,因此出现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世间应该是没有*的。
《聊斋志异》中的*比起人来更有情有义,比起人来好多了。为什么呢?
人的内心其实更恐怖,让人细思极恐,有些孩子很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赋,善于演戏,具有表演天赋。
比起*来,真的更让人害怕的是人。
现在孩子们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相信是否是好事情?
#6
敬畏之心
在缺少宗教信仰的社会,也能教育孩子们拥有敬畏之心。
有了所谓的信仰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像那些宗教的狂热分子,做出太多暴力的事情,自以为是为宗教献身,实在是荒谬。
根据年底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发布的一项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四十个国家中,中国人信仰宗教的比例在全球处于最低的位置,比例仅为7%,如果追根溯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有多大呢?
#7
关于*怪故事的对比与延伸阅读
阅读最好的方式是对比阅读与延伸阅读,我们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孩子阅读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怪故事。线下那天讲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故事的内容是妹妹去拯救化作天鹅的哥哥们,从这方面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女性绝对不是男性的附庸而且去拯救男性,拯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成为你的附庸。完全没有所谓的男尊女卑。
推荐以下几本书,做为拓展阅读:
1.《唐宋传奇》
2.《精怪故事集--安吉卡特》
3.日本各类*怪故事
4下期大童共读的尼尔.盖曼《坟场之书》刚好可以作为延伸阅读,与这次的有关联。(尼尔盖曼的每本书都各有风格,很多都值得读。)
5.《安徒生童话》
#8
通过聊斋故事中一些真正值得精读的故事,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经典?
《聊斋志异》中类似《王六郎》和《石清虚》《婴宁》这类的文章还是很好看的。这类文章因为没有涉及到道德与说教,反而写的很好。因为无法归类属于何种主题。
蔡老师专门提到在读《意大利童话》的时刻特意将其中的故事进行了分类,发现反而是那些无法归类的文章更有意思,更值得细读:真正的经典其实就是那种完全不刻意追求什么意义的纯粹的故事,它们都是作者在经历过过足够人生阅历后,对生活有非常透彻的感受之后才会有的,宛如天籁,真正的神来之笔就是这类作品。
《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值得大家细读。
#9
通过《聊斋志异》的创作浅谈中外文学艺术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学与艺术追求:惜字如金,意境与留白。因此文学作品中往往缺乏细节的描写。中国其实上远古时期是有叙事传统的,但孔老夫子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还要用春秋笔法,等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之后,传统的叙事手法就逐渐消失了。
《唐传奇》是因为唐朝的统治者是汉化的突厥人,他们的叙事传统还在,经过唐各个朝代的发展,出现了巅峰的明清四大小说。
而西方文学的特点就是叙事强大,从《希腊神话》开始,那些神仙与人类的故事就错综复杂,内容宏大,大场面比比皆是。
关于孔子对于*怪的态度网络中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王阳明心学中有一个观点: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神这些事情对于孔子来说大概就跟山谷中的花一样,你去看它时它对于你才有意义,你不去看它时,他对于你就不存在。孔子的态度大概可以归纳为:有没有这些东西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有也好,没有也罢,反正我不去讨论。与这四个字相对的,是孔子教导学生应该做的四件事:文,行,忠,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忠于君主,诚实守信,一切所求都要自己努力去找,而不是求助于*神,这种所谓的”捷径“孔子既不参与讨论,也让学生们敬而远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主义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公号:掉向兔子洞
---------------?---------------
回复公号关键词,获取三叶草主题书单
寒假
寒假
寒假
暑假
0暑假
春天∣夏天
秋天∣二十四节气∣贺岁∣鸡∣猪猪驾到∣元宵∣清明∣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节∣冬至∣圣诞∣感恩节∣万圣节
愚人节∣发现儿童∣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女性
妇女节∣教师节
读书日∣读书人∣教师阅读∣动态阅读∣图书馆
地球一小时∣自然环境∣风∣自然童书奖∣病*
电影∣历史
凯迪克奖∣熊亮绘画课
哲学
童书电影
汉字
纸上巴黎∣战争
城市
博物馆|鲁迅
爱∣童心妈咪∣二胎
哄睡
吃货
作死精∣牙齿
睡眠
时间
纸上旅行
运动∣世界杯∣搭建∣足球
开学准备∣开学收心∣学习力∣幼小衔接
小一新生
数学
学院必读书
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