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新评.清.蒲松龄著.王士正等评.清末广顺但氏朱墨套印本
前几天在看孙犁的《耕堂读书记》,其中有一篇讲其读《聊斋志异》的事,有关古代科举的。孙犁没有记清这篇题目。后来,专门去搜了一下,故事叫做《镜听》。镜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术。这个故事讲的是,一郑姓人家,有兄弟两个,老大学习好,老二稍差,因此婆婆对两人的媳妇也不是很公平。某年正逢科考,老二媳妇就去镜听占卜,听到的是“侬也凉凉去”,老二媳妇不解其意。后兄弟两人考试回来。一日,婆婆和她两个儿媳正在厨房做饭,做的正辛苦。外面送喜报的来了,说是老大高中了。婆婆回头就给老大媳妇说,老大考中了,你出来凉快会儿吧。老二媳妇则是“泣且炊”。不一会儿,又有喜报,说是老二也中了。于是老二媳妇将擀面杖一扔,脱口而出道:“侬也凉凉去”。此正是镜听之卜。
聊斋志异新评.清.蒲松龄著.王士正等评.清末广顺但氏朱墨套印本
这个故事不长,但蒲松龄写的这些对话,很有张力。只这几句就将科举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做了很深刻的摹写。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每一个读书人本身及其家庭、宗族乃至朋友等等社会关系无不受其影响、接受其评价,甚至人的心态都会不自觉围绕是否“中式”而发生转变。就像郑老二媳妇,在他丈夫未得中时,是“泣且炊”,这种内心的辛酸与苦楚是很压抑的,所以才能在得知其丈夫高中之时,能脱口而出“侬也凉凉去”,正是这种压抑的宣泄。后来的《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掌掴因中举发疯的范进时,其心态和范进未中举时亦是大不同的。
范进中举.陈全胜画集.陈全胜绘.山东美术出版社.年
所以,蒲松龄最后评论说,“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这正是压抑太久的宣泄处。可惜的是,蒲松龄却无处宣泄。虽然他老早就考中了秀才,但接下来几十年却未考中举人,直到70多岁,才根据惯例被拔为岁贡生。蒲松龄是没有那种“投杖而起”的机会的。
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叶晔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年
这个故事和《儒林外史》可以说是一种士林悲歌,蒲松龄、吴敬梓都是“中不了举”的失意知识分子,所以才会对科举有些深刻的认识,所以才会有这些描写深刻的文学作品。但与此并行的是古代知识分子中举之后的那种“惬意”的士绅生活。之前看过一本《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写的就是那些高中之后的知识分子(而且是进了翰林院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其中,就有他们这种士大夫之间的人际交往,通过他们个人的文集反映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他们已经被纳入标准的官员式生活了,与落魄士子迥异了。科举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他们的生活主题了。
方桃譬李唐哉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