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归化与异化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
朱振武
中国文学英译中,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家理雅各、翟理思、阿瑟·韦利、霍克思、杜迈可、闵福德、韩斌、彭马田、狄星、蓝诗玲和米欧敏等,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巴顿·华兹生、威廉·莱尔、芮效卫、罗慕士、葛浩文、赤松、金介甫、白亚仁、徐穆实、金凯筠、安德鲁·琼斯、罗鹏和白睿文等,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加拿大的蒲立本、白光华、王健和卜正民等,他们除了对《聊斋志异》《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小说进行英译外,还对鲁迅、茅盾、沈从文、萧红、郭沫若、丁玲、老舍、王蒙、莫言、贾平凹、姜戎、余华、王安忆、阎连科、韩少功、残雪以及麦家等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译介,其相关研究也成绩斐然,直接涉及三百多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问题的提出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活动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展而递次展开,到新千年始呈突破之势。从年第一个由官方创办向西方译介中国现代文学的杂志《天下》,到20世纪90年代由杨宪益主持的“熊猫丛书”,再到新世纪以来启动的中国文化典籍外文版“大中华文库”,中国现当代文学正逐渐闯入外国读者和学者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英译现状的研究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各类讨论。但对目标语翻译家的中国文学英译活动始终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有针对性地直接探讨这一问题的著作还没有出现。但从我国作家角度出发来研究梳理相关活动的成果比较丰硕,质量也都较高。最早研究中国文学英译的专著是年由香港大光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著作英译絮谈》,作者是长期从事翻译工作的沙枫。他的另外两部专著《中国文学英译絮谈》和《中诗英译絮谈》也相继出版,并沿用了原译文节选加简要分析的形式。沙枫的三部《絮谈》拉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著作的序幕。截至年12月,此类研究专著已达43部。年至年出版的四部专著均为“在国外”系列,以年戈宝权所著的《“阿Q正传”在国外》为首。这也是目前唯一的全书以单个现当代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专著。作者选取了鲁迅最早被译成外文的《阿Q正传》为研究对象,在书中分别就英、法、日、俄、德等译本进行评析。此后十年又出版了六部专著,其研究角度从单个作品和作者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学的主体,如张弘的《中国文学在英国》和施建业的《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前者从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英国各时期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最后作者还分析了中国文学在英国的传播前景。
从年到年仅六年的时间,专著数量就有22部之多。研究重点有的是单个作者的作品英译情况,有的是从宏观的视角考察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其中书名含有“传播”或“接受”的专著就有四部,分别是姜智芹的《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宋绍香的《中国新文学20世纪域外传播与研究》、刘江凯的《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和杨四平的《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姜智芹主要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入题,探讨八位作家(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王安忆、韩少功、王蒙及残雪)和一部作品(《狼图腾》)的海外接受程度,对其受欢迎的原因进行了中肯的分析。但纵观各专著的研究对象,极少有针对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汉学家,对中国当代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活动从宏观与微观的两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的。
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庞大,主题多样,但相比较来说微观研究占主体。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包括对整体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特定作家和作品的具体分析。根据对中国知网的统计,截至年年底,宏观上研究中国文学英译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论文高达篇。从时间上看,年以前的仅有1篇,为梁丽芳年发表的《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译选本》,对英译的中国当代小说选本做了概述。年到年也只有10篇论文,其余的都发表于年以后,可见国内对中国文学英译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热衷起来。
这些年来,国内研究中国文学英译的文章并不少,但大都集中于对中国单个作家作品的英译研究,而重心在译作,不在汉学家,很少有人探讨汉学家们的成长历程、求学历程及其中国文学英译历程。截至年,对莫言作品英译研究的论文共计篇,对鲁迅作品英译研究的文章共有篇,对贾平凹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有48篇,对老舍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有43篇,对茅盾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有20篇,对余华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有21篇,对萧红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15篇,对王安忆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10篇,对毕飞宇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10篇,对苏童作品的英译研究论文共9篇,对姜戎的小说《狼图腾》的英译研究论文共有48篇。在这些论文中,仅有3篇对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情况做了评述。朱振武、袁俊卿发表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状透析》,梳理了近些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学英译的研究状况;陈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概述》,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状况,探讨如何将中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许诗焱的《中国文学英译期刊评析》介绍了中国文学英译期刊的情况。
学者们主要围绕中国文学英译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谁来译”、“译什么”、“如何译”等问题展开研究,而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和接受度研究较少,对汉学家们在我国文学外译方面的活动和贡献也缺乏梳理、评述和总结。另外,对译者的生平、翻译作品的总体情况以及宏观的翻译策略,特别是这些翻译互动给我们的启示探讨则更少。
随着经济、*治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显著提高,而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