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天津日报年2月19日第7版:文娱
天津日报连载罗文华著《红楼与中华名物谭》,此书系赵建忠主编的天津红学丛书之一,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敬请广大读者
蒲松龄路口摆茶摊
唐寅、文徵明以外,明代茶画里描绘茶具而知名的,还有王问(—)的《煮茶图》,绘有煮茶的四方体竹炉,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丁云鹏(—)的《煮茶图》,绘有煮茶的竹炉、炉上的茶瓶以及几上的茶罐、茶壶、茶托、茶碗等,现由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从这些茶画中,可以见到明代成化至万历时期紫砂壶形态的演变过程。有些壶是用来煮水、煎茶的,还不能称为紫砂茗壶,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等。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从流的部位、形状来看,很像是金属壶。但文徵明的《品茶图》(作于)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
到了清初,对于两位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和孔尚任来说,小小的茶具各有妙用:蒲松龄借助茶碗摆茶摊搜集创作素材,孔尚任则在作品里借助茶壶讽刺奸佞。
清代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季节,在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一位三十来岁的文人摆了一个茶摊。摊桌上摆着一把茶壶,几个茶碗,还搁着笔墨纸砚。这位文人便是中国古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出生时正值明末清初大动乱之时,家道中衰,家境维艰。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却屡试不第,不得不在家乡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做塾师以度日。科场失意,生活潦倒,使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将满腔愤懑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至康熙十八年(),这部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但一直到他暮年方才成书。
《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非常广泛,有出自蒲松龄亲见亲闻,还有很多则出自民间传说,其中设置茶摊便是蒲松龄征集四方奇闻轶事的一个办法。他将这个茶摊设在村口大路旁,供行人歇脚和聊天,在人们边喝茶边闲侃的过程中,蒲松龄常常能够捕捉到故事素材。后来蒲松龄干脆立了一个“规矩”,哪位行人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他分文不收。于是有很多行人大谈异事怪闻,也有很多人实在没有什么故事,便胡编乱造一个。对此,蒲松龄一一笑纳,茶钱照例一文不收。他通过这种途径搜集到许多故事素材,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许许多多狐仙神*的传说修改、充实、创作成一篇篇小说。《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治多有讽刺和批判。
知识产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