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立平聊聊斋志异声态写来妙愈肖,有
TUhjnbcbe - 2023/1/5 8:19:00
北京治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96744.html

今天和大家谈《聊斋志异》的肖像描写。

吴组细在《颂蒲绝句》的组诗中说:“绘声绘影绘精神”,“声态写来妙愈肖”,用诗的语言赞扬了《聊斋志异》的肖像描写.的确,《聊斋》的肖像描写是成功的,富有特色的,是它所以能塑造出那么多鲜明、真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要素之一。

《颂蒲绝句》

《聊斋》的肖像描写,有些语句似乎有点空泛和概念化,如“年约十八九,秀曼都雅,世罕其匹”(《侠女》之类,但可贵的是,它描写那么多年轻漂亮的女子,绝无雷同化、程式化的重复语句.不像以往有些作品,凡描写美女一律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句,反复运用则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滥调了:《聊斋》描写美女的夸张性概括词语则有“天人”、“仙人”、“画中人”、“绝美”、“绝代”、“绝世”、“绝色”、“尤生平所未睹”、“则倾国之妹”等,一处一个样,篇篇有新语,令人时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类肖像描写的语句,我认为蒲松龄是从民间传说中汲取了营养.我小时听人讲故事,形容美女常用“俊得像仙女一徉”,“世上再也找不出这样漂亮的姑娘来了”一类语句,蒲老先生不过把这类语句”文言化”罢了。这类语句虽非其肖像描写之精华,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所描写对象的高矮胖瘦虽缺少明确答案,但却给人留以发挥、想象的余地.读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用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女子来想象这些女性,这就给这些简略的夸张性描述里补充进了丰富的内容。作者虽未穷形尽相,却使人感到含蓄组籍,不乏形象的质感;况且这类语句如诗一般美,读之朗朗上口。

《聊斋》与某些欧美作品详尽、细腻、静止地描绘人物之音容、笑貌、体型、举止、服饰等不同,它惯用简略的笔墨勾勒,且往往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作者往往取其一点或两点,不及其余,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最引人注意之处,三言两语勾勒出一鲜明形象。如写嫦娥“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仅写了其“腰”和“项吮,下面就是翩翩起舞的动作了。写有修养的老道,“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仅写了他满头的白发和神情(《劳山道士”。写老太婆“衣踢排,插蓬沓,始背龙钟气《聂小倩》),也只写了其衣着、头饰‘腰背,可一老态龙钟之貌就活现于读者面前。再如写一猎手:“枢目蜂腰,著腻恰,衣皂犊鼻,多白补缀,拱手于额而问所自。”“田七郎”清人冯镇峦评论这段描写说:“先绘一壮士形貌服饰。”稍晚的但明伦也说:“活画出一天真可畏人来。,作者虽仅写其“目”、“腰”和穿戴的一部分,穿的又仅写了多补级的皂犊奏.徐不着里,可一位贫寒、朴质的猎手形象就活脱而出。:因这几点最异于常人,最易表现其职业、家境、性格特征。写那变成美女的恶*“面翠色,齿牌搀如锯”,接言如何画皮,而化作美女(《画皮》),恶*之相也仅写其面色和齿状,至于鼻、眼、发、脚如何,均未道及,但这个面目狰狞的恶*形象却叫人终生难忘。

这些用笔虽简,却并不使人感到笼统、模糊或死气沉沉,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外貌最突出的特征,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最能以偏概全,像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那样;一下子把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推到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借用《聊斋·寄生》中之语:“回首声容笑貌,宛在目中。”作者曾赞扬为他画过像的画家朱湘麟:“对灯取影真逼似.不问知是谁何人.”蒲松龄亦如高明画家,不论写谁都能“真通似”。形象通真,具体可感;不同的是画家画人精细入微,面面俱到,蒲松龄却是鲁迅总结的那种“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不过窖弃几笔,而神情毕肖。”

《聊斋·寄生》

蒲松龄还常通过对比、供托的手法来描写人的相貌。《娇娜》写二美女,一是“娇波流慧.细柳生姿”,一是“画黛弯蛾.莲钩嗽凤”。不仅写的部位不同,而且用笔也各有侧重一用笔较实,侧重于形;一用笔较虚,侧重于神。这种对比、供托,冯镇峦名之为“互笔”,但明伦称之为“对面烘衬之法”。写真假阿绣亦如此,一方面写狐女与阿绣皆美,使人不辨真假.另一方面又通过仆人之口,指出假阿绣“面色过白,两颊少瘦,笑处无微涡气,《阿绣》),通过比较由同中显出异来。《云翠仙》通过妻子之口,道出了负心汉前后相貌的天差地别。写聂小倩,月光中看时“仿佛艳绝”,写出了月光中远处看人不甚清晰之状,后细看,“肌映流傲,足翘细荀,白昼端相,娇艳尤绝”,其中还有借老姐之口夸赞的话,层层妓染,使人的相貌越来越鲜明.给人的印象也是越来越深刻。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平聊聊斋志异声态写来妙愈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