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积淀小小文学
TUhjnbcbe - 2023/3/24 19:58:00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时代所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等都是重要财富。社会文化是文学生成演变的土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决定着各个国家的文学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理环境、多民族的共居与融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卓异的特色。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神话和古谣谚算起,至今约有四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里,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文明生生不息,日益繁富,没有停滞,没有缺位,没有中断,不时地放出浩大亮丽的繁荣景色,相继蜂拥而出的作品浩如烟海,即便经过历史的筛选、淘汰,流传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体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比拟的。文学不是自生自长孤立地发展的。中国幅员辽阔,生活着许多个民族,东西南北风土各异,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语言文字的繁衍,以及佛教的输入,中国古代文学在历史进程中常常因时而有创新,错综多样,代代都有特别兴盛一时的文体,各种文体都曾有独具特征的作品产生,形成“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历史景观。约略而言,周以“诗”称胜,楚人以“骚”称胜,魏晋六朝以诗和骈文称胜,诗至唐而大盛,宋以词称胜,元以“曲”称盛,明以小说称胜,至清而呈现集古今诸体之大成的气象。文体繁富,代有所胜,国内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长时期传唱的英雄史诗,特别宏伟辉煌。这都为世界各国所未有。

中国自古疆域广阔,生活着许多民族部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时有斗争,但总体上在经济生活、风土民情、语言文化多个方面,都是处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状况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口传或文字书写的文学,这也影响到汉语文学。汉语译文的诗歌很早就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典之作。隋唐以来,更有许多兄弟民族的文士作诗、作曲、作戏剧、作小说,成为文学名家名作。特别经过长期的口传而逐渐丰富和成熟的藏族、蒙古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英雄史诗,都是享誉世界的雄伟的文学瑰宝。

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

中国古代文学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诗歌最为富丽辉煌。诗是抒情言志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最先成为文学之一体,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但在中国,诗歌是在初始阶段便被意识到了它的本质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功用,并被视为人的重要文明素质的表征,由儒学先哲确立了“持人性情”“顺美匡恶”的诗教传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读书人莫不学诗,更有许多人性耽于诗。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一种目标,诗成为古代中国人最普遍的宣泄哀乐,弘扬民族正气、美德,竞逞文艺的方式,作诗者无计其数,“诗人”也就不只是一个专业者的名称了。这便造成:一是诗体的因时而有因革,经历了由四言到五言、七言的递变;声韵格律因素的消长,而有古、今体之别,与音乐的亲和而有词、曲。二是作为诗的本质特征的比兴手法的滥觞和内质化,感物吟诗,情景交融,自然景物都成为情志的诗性意象。人生的穷达、民生的苦乐、国家的兴亡,乃至由极平常的细事引起的心情的波动,都通过或借助富有意蕴情致的象征意象、意境表现出来,把人的精神世界的无形无迹的观念性的东西图式化,意象富丽,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达到了只有表意性文字才能达到的诗的审美境界。三是对诗歌语言的感性因素——声韵的重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顺应汉语文字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而有四声之别的特点,注意字声、韵脚的安排,造成结构整齐对称的形态,又具有节奏抑扬顿挫、韵脚铿锵和谐的审美效果,称得上最严格的格律诗。四是众多优秀的诗篇具有无限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后今日依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喜爱和吟诵。

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

中国古代戏曲从它综合古代多种文艺因素成为独立的文化形态起,便是以曲文为主体的艺术,一套曲文组成一个单元(或称折、或称出),角色表演主要是唱曲文,所以称戏曲。戏曲一是具有音乐功能,二是具有诗的抒情功能。曲文虽然要依附一定的戏剧情节而出,也表现着一定的剧情,但与西方以戏剧冲突为核心的戏剧不同,曲文是一部戏的精髓和价值之所在。中国古代戏曲名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等,莫不是以其合乐的曲文而成为经典剧目的。中国古代戏曲重曲文也就是重言志抒情,剧作家作剧不能没有叙事、没有情节,但却重在言情寓理,具有强烈的惩恶扬善的劝惩倾向和社会教化意旨。

中国古代小说成为独立的文体的历史进程是缓慢的。由魏晋六朝的志怪书生成的唐人传奇,到清代集志怪传奇之大成的《聊斋志异》,是逐步地具备了小说叙事的基本要素,文体结构悉仿史书的传纪体,只是所叙之事是虚幻的,而虚构叙事也由之发展起来,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一片文学创作的园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假借古代宗教观念材料创作出了极具民众宗教信仰特色的外有奇情异彩、内寓现实人生理想的传奇小说。另一支脉是由唐代僧院俗讲变文和宋代都市瓦舍传艺产生的话本小说,短篇的“小说”话本叙世间人事,长篇则是据史书演绎历代王朝的兴亡始末,以及当代名将战功、朝*时事,构成了世界绝无仅有完整系列的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形成了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观照国家兴亡、社会治乱、褒忠诛奸的主旋律。待到后来作者视野转向寻常社会人生,也还是有着关怀世道人生的人文精神,《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都是以生动的生活图像映射出更高更新的历史诉求。

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初始时期便由儒家先哲揭出“诗言志”的体性和“兴、观、群、怨”的功用,确立了“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在文与道、情与理的关系上时而发生不同情况的偏重,但文道合一、情理协和的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根本原则,后出的戏曲、小说也没有离开这个原则。这便规定了文学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积淀小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