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原本有七大名著,为什么取消了3部看看 [复制链接]

1#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处处彰显着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留下的古典书籍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在后世之中绽放着迷人的光彩。在浩瀚如烟的文学史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被现代人称为四大名著,其以庞大的故事架构与细腻的文字描写,以及丰富的内在思想,而成为名著中的经典。

关于四大名著的判定众说纷纭,因为中国经典的著作颇多,直到年《红旗》杂志明确提出:“《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所以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同它们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分不开的”,这才有了四大名著之说。而实际上在古代本来有七大名著,为何取消了3部?看看这3部是啥,就知道原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少见的中国古典讽刺文学,表面上看是一个个小故事的描写,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批判和嘲讽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同时也寄予了一些作者的个人美好期望,如此犀利而又有个性的小说就不得不提一提它的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这个经历三朝皇帝的文人一生也颇为坎坷,确切地说是自己作出来的凄凉结局。吴敬梓本是缙绅世家子弟,出身优越、生活阔绰,只是他从小就经历了家族的内斗,因为争夺财产而卷进繁杂的人情世故之中,年少就看到了人间百态,给他的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吴敬梓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冷眼看着身边家族人的争斗,当他考上秀才时却变成了一个格格不入的“愤青”,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二万两的巨额财富,结果他每天与狐朋狗友湖吃海喝,不久就花光了积蓄,33岁时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

好在他有一肚子的学问,别人劝他考取功名,他却不屑一顾,经常靠朋友照抚才勉强度日,这时的他才萌生了创作的想法,经过他潜心十多年的创作,《儒林外史》基本完稿,而他自己却因为醉酒而猝死,死时“可怜犹剩典衣钱”,丧葬费都是朋友给出的。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就是一部传奇小说,而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体验写出了一个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小故事,《范进中举》看似圆满的结局,里面却批漏了人心的炎凉转变,而这也正是吴敬梓个人经历的一部分。《儒林外史》创作内容非常精彩,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但是里面写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容易影响到正确三观的树立,因此取消了这本名著。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给人最初的概念就是“人*情未了”的演绎,里面写了很多神魔*怪的离奇故事,看似是一部“神化”小说,而实际上,作者蒲松龄是用以*怪喻人、喻社会的一种创作手法,表达出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不满,同时也揭露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社会。

蒲松龄是一位经历了两个朝代的人,生于明朝崇祯十三年,后经历了清朝的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祖上也曾是朝廷的官员,后来家道中落,日子清贫却也能够温饱,幼时的私塾教育没有落下,再加上个人聪慧,在诗书上取得了一定的造诣。

蒲松龄自幼生长在乡下,经常听大人们讲一些*怪之说,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人们说的事情他都记了下来,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基础素材。只是蒲松龄一肚子学问,却屡屡在乡试中落榜,一辈子没考上个秀才,这让他对当时的黑暗封建统治产生了不满情绪。

从那以后蒲松龄醉心于*怪小说创作,自谓“喜人谈*”,“雅爱搜神”,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年少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感到离奇而又恐怖的*故事,长大后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这就是蒲松龄的高明之处,很多故事看起来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简单。

《聊斋志异》中表面上看是人*怪之间的爱情与斗争,或者是一些*怪的离奇故事,而实际上表达的是蒲松龄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抨击,他无法摆脱只能用*怪来暗喻当时的社会统治。相比之下,同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西游记》,其中的*神架构更为完整庞大,因此《聊斋志异》也从七大名著中被取消了。

《金瓶梅》

《金瓶梅》是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而“世情小说”的概念就是写社会氛围与社会风气,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矛盾,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之所以这样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就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地为《金瓶梅》改变一下“颜色”。

《金瓶梅》是从《水浒传》武松杀嫂子潘金莲那一段中的“衍生版”,里面共有三个女主人公,分别是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书的名字就是取这三个女人名字中各一字而成,作者兰陵笑笑生可以说是颇有心机。

很多人知道《金瓶梅》都是好奇其中的性描写,不得不承认占了很大的篇幅,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无数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